甘某甲、甘某乙兄弟二人相邻而居,被告甘某乙的房屋围墙位于原告甘某甲回家的必经之路上,围墙边仅留出了一条1.5米的通道。原告的农用三轮车宽度为1.2米,骑行到此转角处最小空挡仅10公分,而道路的另一侧,便是三米多高的田坎,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。
多年来,兄弟二人为了此事争执不下,最终诉诸法院。2025年1月,收到案件后,承办法官与调解员、村干部一同入村实地勘验。
兄弟之间的相邻纠纷,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的“积怨”。对此,村干部表示:“他们兄弟的事,从2018年开始就一直是我在调解,只要法庭有需要,我们村里一定全力配合!”
承办法官通过了解案情后,决定在共享法庭内开展庭前调解。依托共享法庭的协同解纷工作机制,一支由法官团队、镇驻村干部、村干部、乡贤调解员构成的“解纷智囊团”迅速组成。次日上午,双方的亲友也纷纷到场,希望能共解心结。就这样,庭前会议变成了“圆桌大座谈”,纷纷为调和兄弟矛盾出一份力。
然而,兄弟二人依旧放不下陈年旧事,最后不欢而散,约定年后处理。
“拆围墙”更“解心墙”
“半米围墙”易拆,“心墙”难除。春节期间,承办法官尝试通过亲友摸清双方真实想法,最终得到两家晚辈的支持,他们表示会利用春节做双方思想工作。
“你们双方都有使用公共道路的权利。但你仅留1.5米的通道,已突破安全红线。”到了约定的日子,法官结合法理与亲情,到二人家门口开展“实地调解”,“你弟弟也快60岁了,每次骑车到这里时都小心翼翼的。要真出了事,后悔都来不及。”
在法官指出安全隐患后,被告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,面对测量结果,当即表示愿意让出半米围墙,让原告能够安全通行。
经法官释法说理,原告也同意拿出500元作为对哥哥的补偿。当日下午,被告完成了围墙的拆除工作,并主动邀请法庭干警前来“验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