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友生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家事纠纷通常伴随着情、理、法的交织,执行时更要考虑多种因素。前不久,我就碰到了这样一起案件。
2021年,我们法院审理了一起赡养纠纷,判决4个子女以30天为期,轮流照顾赡养年逾九旬的江某,未尽赡养义务的则应支付每日护理费130元。
今年2月,因女儿李某未履行上述义务,经江某申请后,我负责该案的执行,执行标的为护理费3900元。电话中,李某明确表示不会履行,我只得从她的银行账户中进行扣划。李某得知后,急忙前来法院要求退款。
观念认知与法律不一致,是此类纠纷产生的源头之一。面对错误地认为分家析产是赡养老人的前提、对执行抱有抵触态度的李某,我只能耐心解释:“赡养是子女对父母履行的法定义务,子女不得以是否分得家产或继承遗产作为履行义务的条件……”
而身体状况不佳、缺少收入来源等现实困境也成为了压垮她的一根根稻草。说着说着,她开始伤心大哭。一边是需要照顾的耄耋老人,一边是自顾不暇的被执行人,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方案吗?
像这样的给付类案件,原本只需扣划即可完毕结案,但考虑到赡养纠纷是家庭内部矛盾,且被执行人自身家庭负担较重,强制执行无益于家庭和睦。我决定和申请执行人的代理人也就是李某的弟弟李某明进行沟通。
李某明表示自己理解姐姐的不容易,但母亲也需要大家轮流照料。最终,他同意替母亲变更诉讼请求,由法院将扣划的钱退还,但前提是姐姐必须将前期未照顾赡养母亲的天数补齐。
家事纠纷中,被执行人家属的态度对案件走向有着较大影响。为避免执行陷入僵局,我联系了李某的儿子,希望他们去劝劝母亲。在儿子的劝解下,李某母亲的态度也逐渐软化。历经一波三折后,李某终于将前期未照顾赡养母亲的30 天补齐,这桩家事纠纷的执行圆满落下帷幕。
上一篇:《他输掉了人生》(曾鸣)